资讯

来自某医疗机构的研究人员针对蝶窦内滞留子弹这一罕见病例,通过内窥镜鼻窦手术 (ESS)结合经鼻中隔入路,成功为一名62岁男性患者取出毗邻颈内动脉 (ICA)的金属异物。研究证实,在CT精准导航下,即使面对合并眶壁粉碎性骨折等高危因素,现代微创技术仍能实现零出血、零脑脊液 (CSF)漏的安全移除,为颌面部创伤后异物处理提供了黄金24小时干预的新证据。
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岛(YP)这片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,三种鹿科动物——适应性强的白尾鹿、栖息地专一的红短角鹿和生态数据稀缺的尤卡坦短角鹿,正面临栖息地破碎化与盗猎的双重威胁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这些物种的寄生虫感染状况长期缺乏系统研究,而寄生虫可能是压垮濒危种群的"最后一根稻草"。尤其对于尤卡坦短角鹿,其寄生虫区系此前完全未知,这种认知空白严重阻碍了有效的保护策略制定。
为解决中国北方水资源短缺对农业生产的制约,Yuntong Zhao等研究人员通过合成控制法 (SCM)评估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(MR-SNWDP)对河南农业用水及粮食产量的影响。研究发现,2015-2020年间工程显著增加区域供水量(年均增长6.87亿m3),带动粮食产量提升9.8%,证实跨流域调水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价值。该研究为全球大型水利设施评估提供创新理论框架,成果发表于《npj ...
针对深海油污沉积物修复难题,研究人员创新性地将群体感应 (QS)微生物与二甲基磺基丙酸酯 (DMSP)联用,通过63天深海微宇宙实验揭示该组合使原油降解率提升40%,其机制涉及加速生物膜形成、增强微生物适应性及促进电子传递。该研究为深海石油污染修复提供了"双重保护"新策略,发表于《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》。
本研究通过分析智利北部4000年前人类遗骸中的麻风分枝杆菌(M. lepromatosis)基因组,揭示了该病原体在美洲的长期流行史。研究人员利用古DNA技术重建了两个高覆盖度的古代基因组,证实其与现代墨西哥菌株存在显著差异,并首次提出该病原体可能起源于美洲的假说。这项发表于《Nature Ecology & ...
本研究揭示了猴痘病毒 (MPXV)在人类神经组织中的感染机制,通过建立三维人神经类器官 (hNOs)模型,首次证实MPXV可感染神经前体细胞 ...
本研究针对当前抗癫痫药物对难治性癫痫控制不足的临床困境,聚焦神经炎症在癫痫发生中的关键作用。安徽医科大学药理学系团队通过海藻酸 (KA)诱导的小鼠癫痫模型,首次揭示天然黄酮苷Vitexin (VT)通过抑制P2X7受体 (P2X7R)/NLRP3炎症小体通路,显著减轻癫痫发作程度和神经元损伤。该研究为靶向神经炎症的癫痫治疗提供了新思路,相关成果发表于《Inflammation》。
为解决悬浮沙对塑料碎片环境老化机制研究不足的问题,研究人员通过42天室内模拟实验,探究了不同悬浮沙浓度下PET、PP、PLA+PBAT和SBP四种塑料的表面老化规律。结果表明,悬浮沙通过机械磨损(低浓度)和遮蔽效应(高浓度)差异化影响老化进程,传统PP的老化速率甚至超过生物可降解塑料(PP > SBP > PLA+PBAT > ...
针对印度β-地中海贫血(β-thalassemia)携带率高达3-4%、筛查率不足的现状,Sneha Bhosle团队通过95例输血依赖型地中海贫血(TDT)患者家系调查发现,扩展家系成员筛查率仅16.2%(256/1578),但阳性检出率达37.5%。研究揭示社会污名化是主要阻碍,强调级联筛查(cascade ...
团队层面因素揭示,转型领导力展现出最强的保护效应。当团队领导者展现出理想化影响、激励性动机、智力激发和个性化关怀等行为时,员工离职意向显著降低(d=-0.33)。这种领导风格通过塑造共同愿景和激发内在动机,帮助团队成员在系统冲击中保持韧性。
本研究针对衰老过程中肌肉干细胞 (MuSCs)功能衰退的机制展开深入探索。研究人员发现慢性炎症通过下调组蛋白甲基转移酶Kmt5a,导致H4K20me1表观标记的丧失,进而引发铁依赖性细胞死亡 (ferroptosis)。该研究揭示了炎症-表观遗传-铁死亡轴在肌肉衰老中的关键作用,为抗衰老治疗提供了新靶点。研究成果发表于《Nature Aging》。
为揭示全球碳减排责任分配与经济发展不平等的矛盾,研究人员基于环境扩展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(EE-MRIO),量化分析了2007-2017年间生产端 (PB)、消费端 (CB)和收入端 (IB)碳排放的基尼系数差异。研究发现中低收入国家经济追赶使碳基尼系数下降0.04,但高收入国家通过贸易转移了11.2%的排放责任,为构建公平的全球气候治理机制提供了数据支撑。